无尾目动物

无尾目是对无尾的两栖动物的总称,是两栖动物中最大的目,包括3500多种动物。这些成员广布于五大洲,尤其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分布最多。它们大多有着短短宽宽的身体、长长的后腿、粗短的脖子和潮湿的皮肤,但完全变态后没有尾巴。

蛙科

蛙科的动物广泛分布于非洲、欧洲和亚洲。它们的皮肤光滑、潮湿,弹跳能力惊人。
蛙科家族档案
主要特征
  • 上颌有齿;
  • 鼓膜明显隐于皮下;
  • 舌一般为长椭圆形。
生活简介
蛙科成员大多在白天出来活动。

黑斑侧褶蛙

  • 体长:6~8cm
  • 食性:各种昆虫
  • 分布:中国、日本、朝鲜
黑斑侧褶蛙也叫青蛙。它们的后背一般是绿色的,上面还点缀着一些黑斑。池塘、水沟、稻田、水库、小河和沼泽地区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黑斑侧褶蛙的卵长什么模样?
黑斑侧褶蛙在3~6月份都能产卵。它们的卵是一块一块的,外面包裹着一圈透明的物质,而里面则像黑珍珠一样。

牛蛙

  • 体长:约20cm
  • 食性: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等
  • 分布:原产美国东部
牛蛙的叫声很大,而且非常洪亮,就好像牛在叫一样,它们也因此而得名。牛蛙的个头跟一般的蛙相比,体形显得粗壮很多。
舌头武器
蛙科的成员有着又长又黏的舌头,可以在瞬间粘住经过的昆虫,然后迅速将猎物吞到嘴里。不仅如此,它们的舌头还是攻击的武器,在争夺领地或向雌性争宠的时候,雄性也会使用舌头来攻击对方。

沼水蛙

  • 体长:约7cm
  • 食性:昆虫
  • 分布:我国各地
沼水蛙是我国国家三级保护动物。它们白天隐匿在阴暗潮湿的洞穴、草丛或石缝中,夜晚才外出觅食。

阔褶水蛙

  • 体长:3.8~5cm
  • 食性:昆虫
  • 分布:我国东南部
阔褶水蛙喜欢栖息在山地、丘陵的溪流以及池塘附近。它们白天藏在石穴中,晚上出来活动。繁殖季节,雄性阔褶水蛙常高声鸣叫,吸引雌性前来交配。

花臭蛙

  • 体长:4.5~8cm
  • 食性:昆虫
  • 分布:我国中南部
花臭蛙多见于开阔的山间溪流附近,是最常见的臭蛙之一。它们皮肤十分光滑,体背面长满了棕褐色的斑点。

大绿臭蛙

  • 体长:4.8~9.1cm
  • 食性:昆虫
  • 分布:我国东南部
大绿臭蛙头部扁平而长,雄蛙和雌蛙大小差异很大,雌蛙体长几乎是雄蛙的一倍。与其他臭蛙一样,大绿臭蛙的皮肤也能分泌出一种十分难闻的黏液。这种黏液是它们自卫的武器。

金线蛙

  • 体长:约5cm
  • 食性:以昆虫为主
  • 分布:我国东部
金线蛙以身上的两个长条褐色斑而得名。它们体形看起来有些肥大,吻端钝圆。这种蛙生性机警,平时喜欢藏在水生植物的叶片下。若发现风吹草动,便会立即跳入水中躲避起来。

北方豹蛙

  • 体长:5~13cm
  • 食性:昆虫、小型鱼类、老鼠
  • 分布:北美洲
北方豹蛙的栖息地多样,池塘、沼泽、溪流、森林都有可能是它们的家。不过,它们还是比较喜欢在那些水生植被茂盛的地方生活。北方豹蛙既没有出众的弹跳能力,也不能分泌出难闻的黏液,因此蛇类、小型哺乳动物都以它们为食。

雨蛙科

雨蛙科的成员分布广泛,以南美洲和大洋洲最多,不过,在亚洲东部、欧洲、北美洲这些地区,也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它们大小不等,有的身体只有十几毫米长,有的则达十几厘米。
雨蛙科家族档案
主要特征
  • 身材细瘦,皮肤光滑;
  • 没有肋骨;
  • 指、趾末端有吸盘。
生活简介
多数雨蛙科动物栖息在树上,也有部分成员居住在陆地、水中或洞穴内。但它们会回到水中产卵。本科成员善于跳跃,动作敏捷,平时大都昼伏夜出。
雨蛙的身体也有奥秘?
雨蛙科的蛙大多长着趾垫,黏性很强,就像一个吸盘,能够黏着在物体的表面上。另外,几乎所有雨蛙科的成员都有着优美的流线型身体,长长的双腿更加有助于它们在树枝间跳跃。

中国雨蛙

  • 体长:2.5~3.3cm
  • 食性:蝽象、金龟子、叶甲虫等
  • 分布:中国、越南
灌木丛和水塘芦苇都是中国雨蛙的家,在美人蕉、麦秆这样的高秆植物上,常常能看到它们停留的身影。在黄昏和黎明的时候,中国雨蛙的活动是最频繁的。
求偶
繁殖期,很多雄性蛙都会鼓起声囊,发出很大的声音,以吸引雌性的注意,让心仪者闻声而来。

绿雨滨蛙

  • 体长:5~10cm
  • 食性:蚊子、蝽、老鼠
  • 分布: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岛
绿雨滨蛙性情温驯,而且长得胖胖的,特别可爱。有意思的是,它们的前额两侧有下垂的皮肉,再加上一张微微向上的宽阔嘴巴,看上去就像一个笑眯眯的老爷子,因此又名“老爷树蛙”。
跳远高手
绿雨滨蛙平时给人的感觉总是懒洋洋的,殊不知它们是一群“跳远高手”。当它们受惊或捕食时,可以跳出很远。此外,在攀爬树木时,绿雨滨蛙的动作也十分矫捷。

红眼树蛙

  • 体长:5~7.5cm
  • 食性:昆虫
  • 分布:南美洲热带雨林
红眼树蛙穿着五颜六色的外衣,十分靓丽。它们的脚趾末端有一种能分泌黏液的吸盘,在光滑的树叶上跳跃时如履平地。

巨雨滨蛙

  • 体长:6~14cm
  • 食性:昆虫
  • 分布: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岛
巨雨滨蛙在树间攀爬时动作十分灵巧,但一到地面上行动就显得笨拙起来。繁殖期,雄性巨雨滨蛙会聚集在池塘边,于离地3~4米高的树上鸣叫。

蟾蜍科

除大洋洲和马达加斯加岛外,蟾蜍科的动物广泛分布在全球的温带和热带地区。这是一群身材短粗的动物,它们的背面长着大小不等的稀疏疙瘩,被叫作疣粒。
蟾蜍科家族档案
主要特征
  • 头部有骨质凸起;
  • 后肢较短;
  • 对环境适应力强。
生活简介
蟾蜍科的动物大都生活在陆地上,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值得一提的是,雌性产的卵为念珠状的卵带。

中华大蟾蜍

  • 体长:约10cm
  • 食性:蜗牛、蛞蝓、蚂蚁、甲虫与蛾类
  • 分布:中国、俄罗斯、朝鲜
中华大蟾蜍俗称“癞蛤蟆”。它们的皮肤粗糙,全身布满了大小不等的圆形瘰疣,还长着一双突出的大眼睛。它们对活动着的物体非常敏感,而对静止的物体反应就有些迟钝了。
走近中华大蟾蜍
中华大蟾蜍一般居住在洞穴中,在石头缝下和草丛之间,也能看到它们的身影。白天,中华大蟾蜍都会潜伏起来;到了黄昏,才会爬出来寻找食物。雨天是中华大蟾蜍喜爱的天气,此时经常能看到它们外出活动的身影。
怎么辨别蛙和蟾蜍?
蛙通常有光滑湿润的皮肤,摸上去又黏又滑,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里或水源附近。它们擅长跳跃,距离甚至能达到体长的10倍。相比之下,蟾蜍的皮肤就粗糙很多,不仅干干的,上面还有疣粒。蟾蜍行动缓慢,善于爬行,不善于跳跃,大部分时间都在陆地上生活。

蔗蟾

  • 体长:10~23cm,最长纪录有38cm
  • 食性:昆虫、蜥蜴、啮齿动物
  • 分布:美洲、澳大利亚
蔗蟾是世界上最大的蟾蜍。这种大蟾蜍的皮肤能分泌一种剧毒物质,可以让许多试图捕食它们的动物死亡。

黑眶蟾蜍

  • 体长:6~9cm
  • 食性:昆虫、蚯蚓等
  • 分布:亚洲东南部
黑眶蟾蜍是一种夜行性蟾蜍,因吻部延伸出来的黑色骨质脊棱而得名。它们体表的疣粒可分泌毒液,用以自卫。

金蟾蜍

  • 体长:3.9~5.6cm
  • 食性:昆虫
  • 分布:南美洲热带雨林
数量稀少的金蟾蜍曾生活在南美洲哥斯达黎加一片狭小的热带雨林中。不幸的是,如今它们在野外已经灭绝了。很多专业人士认为,金蟾蜍灭绝是气候异常、疾病感染以及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所导致的。

箭毒蛙科

箭毒蛙科有时也被称为丛蛙科,成员主要分布在美洲的热带雨林中。本科动物皮肤可以分泌出剧毒的毒液,当地人常把这些毒液涂抹在箭头上狩猎,所以它们才有了这么个杀气十足的名字。多数箭毒蛙都有着鲜艳斑斓的体色,实际上这些颜色是它们的警戒色,意在警告大家不要招惹它们。
箭毒蛙科家族档案
主要特征
  • 大多数颜色鲜艳,身上有条纹;
  • 体形较小,四肢细长;
  • 喜欢温暖潮湿的栖息环境,捕食昆虫。
生活简介
箭毒蛙科成员主要在白天活动。它们的脚趾上有细小的吸盘,能在光滑的树叶和树枝上来去自如。舌头是箭毒蛙科成员的最佳捕食工具,当白蚁、苍蝇、蟋蟀等昆虫出现时,它们就会快速弹出舌头将这些美食一网打尽。
箭毒蛙的毒液从哪来?
一项科学研究表明,箭毒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大都以昆虫为食。热带雨林中的某些植物和昆虫含有剧毒,箭毒蛙在进食这些食物的过程中,会将这些毒素转化为自己的“撒手锏”。所以当危险靠近时,箭毒蛙就会排出含有毒素的物质来保护自己。
择地繁育
在美洲的热带雨林中有很多凤梨科植物,这些植物的叶片就是一个天然的“小池塘”。箭毒蛙的孩子们在这些“小池塘”里能够很好地发育,所以当蛙卵变成小蝌蚪的时候,雌箭毒蛙就会把孩子们背到有少量积水的凤梨科植物形成的“池塘”生活。

金色箭毒蛙

  • 体长:约3.5cm
  • 食性:昆虫
  • 分布:哥伦比亚西北部
金箭毒蛙是世界公认毒性最强的两栖动物之一。它们的毒性是普通箭毒蛙的十几倍,一只金色箭毒蛙皮肤中的毒液足以杀死10个成早人。金色箭毒蛙通体金黄或是橘红,颜色十分耀眼。这种箭毒蛙有时会过起少量群居的生活。

红带箭毒蛙

  • 体长:3~3.6cm
  • 食性:昆虫
  • 分布:哥伦比亚
红带箭毒蛙又叫莱曼箭毒蛙,体表有红黑相间的横宽带,是哥伦比亚特有的物种。红带箭毒蛙的数量稀少,而且只生活在一个不到10平方千米的雨林当中,再加上栖息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这种箭毒蛙已经处于极危状态。

黄带箭毒蛙

  • 体长:3~5cm
  • 食性:昆虫
  • 分布:南美洲中部
黄带箭毒蛙个性活泼,食量惊人,平时主要在地面活动。这种雄性箭毒蛙具有非常强的领地意识,如果发现有其他雄性箭毒蛙入侵自己的领土,它们就会抱住对方,然后发出很大的嗡嗡声,将对方赶走。

红珍珠箭毒蛙

  • 体长:1.7~1.8cm
  • 食性:昆虫
  • 分布:哥伦比亚
红珍珠箭毒蛙因身上有圆润耀眼的红色斑点而得名。它们的体形微小,对生存环境要求较高。随着雨林环境的破坏,这种箭毒蛙已经濒临灭绝。

钴蓝箭毒蛙

  • 体长:3~4cm
  • 食性:昆虫
  • 分布:南美洲苏里南
钴蓝箭毒蛙有着蓝色的皮肤,皮肤上均匀分布着黑色的斑块,当它们处于黑暗的环境中时,通身就会呈现出宝石般耀眼的深蓝色。钴蓝箭毒蛙的皮腺也能分泌毒素,所以一般情况下人类和动物都不敢轻易接近它们。

草莓箭毒蛙

  • 体长:2~2.5cm
  • 食性:昆虫
  • 分布:中美洲南部
草莓箭毒蛙主要分布在中美洲哥斯达黎加潮湿的热带雨林中,其成员众多,体色五彩斑斓。虽然草莓箭毒蛙的毒性不强,却可以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这是它们保护自己的最佳武器。

幽灵箭毒蛙

  • 体长:1.6~2.7cm
  • 食性:昆虫
  • 分布:南美洲北部
幽灵箭毒蛙也叫三色箭毒蛙,最初蛙体呈红色,身上有白色线条。随着种族分化,形态也多种多样起来。幽灵箭毒蛙每次的产卵数量是其他蛙类的好几倍。据说它们的毒液可以缓解疼痛等病症,但因毒性过强,采集和应用都有巨大风险,所以不能用来制药。